这是一篇迟到的游记。
《翻越巴郎山纪行》写好多日,因电脑故障,无法上网。现已修好,也让丑媳妇见见公婆。此文只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了下来,对于翻过巴郎山的人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不足挂齿;对于真正热爱自然、热爱旅游的人,或者即将翻越巴郎山的摩友来讲,看后有所回味,有所了解和启发,就达到了我的初衷。
翻越巴郎山纪行
巴郎山高,巴郎山险,巴郎山日出云海的美丽壮观,巴郎山道路的蜿蜒曲折,早就在网上看过和听摩友们讲过,但我一直没有亲密接触过巴郎山。6月10日晚11点过,之前本来刘学海约我去爬彭州九峰山,我临时突然决定,利用本周双休日翻越巴郎山,一是观赏巴郎山风光,二是检验座骑的爬山能力,三是看本人身体适应高海拔的程度,问他是否前往。结果刘学海快人快语:“去,你到哪里我到哪里!”11号早上8:00钟,我们在营门口立交桥会合,我骑金城250,他骑本田125搭老婆,两骑三人愉快上路。
去都江堰的道上,路宽车少,两辆铁骑唱着欢歌,约一个小时便到了都江堰。过青城大桥后,各种大小车辆明显增多,排队低速行驶,我们减速跟随其后,有时左冲右突,超车前进。不一会儿,前面又是排队缓行车辆,两车只得放慢速度,尾随前行。大约10点左右,到了旋口上方的公路,向下看去,昔日小镇,今日废墟,由于紫坪铺水库新建,该镇已拆迁,旧址不久就会变成水乡泽国,我们分别照相留念。快到映秀的一段土路,因下雨后泥泞不堪,加之大车碾压坑坑洼洼,我们骑行在上如履薄冰,内心郁闷苦不堪言,生怕倒在泥泞之中。经过艰难骑行,终于闯过了这段烂路。过映秀后不久,便进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门,高山峡谷之中,几十公里全是良好的水泥路面,大部分都是一边绿树丛林,一边溪水哗哗,骑行在依山傍水的峡谷路上,山清水秀景美,犹如“游”在画中。我想,今后有时间,来此住上几天那真是一种享受。难怪此地被选为大熊猫生栖地,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区。沿峡谷公路缓缓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很别致很有特色的建筑,看路牌得知,此处叫邓生,地处巴朗山脚,海拔已上升至2700米。接着,我们便正式开始翻山。
巴郎山位于四川省小金县境内,是闻名遐尔的四姑娘山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交界处,山高海拨4523米。开始上山时,老刘走前我走后,他骑本田125搭人爬山,一般用二、三档,坡度稍大就得用一档像蜗牛一样爬行。我在后面跟着也像蜗牛一样爬行了6、7公里,只是心中觉得有点对不起金城250。老刘见状,打手势让我前行,于是我便超车向前,走一段路后停下等他。不久便来到一个叫贝母坪的较为平坦的地方,只见前面上方立有一块“热爱自然”标牌,几辆小车停在路边,一群游客正在草坪上采摘野花,摄影留念。站在此处远望山下,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我们照了几张像,休息了一会儿。因地势升高,气温降低,老刘夫妇感到冷,迅速取出雨衣穿上。我当时身穿衬衣、作训服、夹层运动服,还不感到冷。
我们继续前进。骑着骑着,我发现公路边的树林逐渐变得稀疏起来,有的树木还干枯死掉了。慢慢的,树林没有了,眼前是很大一片绿草地,象一块巨大的地毯,覆盖在整个山野,延续绵绵数公里。星星点点的牛羊点缀其间,路边不时可见几朵小小的野花,虽然没有蓝天白云,但这种原始生态保持完好,骑行在这段路上,人显得特别轻松惬意。
巴郎山的天,就像三岁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现在却是浓雾铺天盖地而来,瞬间吞没了整个山脉,好像一场山雨欲来的阵势。在茫茫雾海中行车,能见度大约2、3米远,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我用2档20码的速度,谨慎地靠右“摸黑”前行。突然,一辆小车顺着陡坡滑到面前,从我身边擦身而过,几乎没有声响,吓我一跳!我只有更加小心行驶,到光线最亮的一段公路边停车等老刘,好让他和山上下来的车能看到我,同时,摸出相机照了路边的雪和车。我取下被浓雾打湿的线手套放在发动机上烤干,摘下头盔揩干镜片上的水珠,全身也被雾水浸湿,虽穿三件衣服仍冷得深身哆嗦,只好一边跺脚,一边搓手,增加热量。等了好一会儿,仍不见老刘上来,我决定还是到有人家的地方等他。大约骑行10分钟左右,浓雾中出现一山垭口,看见一对卖羊肉串的母女,一打听,原来这就是有名的巴郎山口。我内心一阵激动,把车停稳前行几米,看见公路左侧的一块路牌上写着:你已成功挑战4523的巴郎山,这对我来讲,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站在山垭口放眼望去,山那边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烟消雾散,天空晴朗,气候如春。近处,除山垭口有少许雾气之外,能见度良好,两辆大巴车的游客正在雪山上玩耍嬉戏,拍照留念;山下,盘山公路婉蜒曲折,象一条白色的飘带,伸向山洼尽头;远处,群山巍峨,山顶上白雪皑皑,银光闪闪。我端起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七、八张照片。过了十多分钟,老刘两口子也赶了上来,照了几张相后,买了羊肉串,喝起了小酒,还与马路边的藏胞小贩合影留念,看得出来,他两口子也非常高兴。
我翻越巴郎山,既没有看见云海和日出,也没有看见山鹰飞翔和经幡的飘动,而是在漫漫浓雾中不知不觉地“摸”到山垭口的。山垭口好象是一条分界线:山那边是茫茫浓雾,犹如冬天;山这边是晴朗天空,狁如春天。置身其间,那种一山隔两季的感受特别明显。在山口呆了大约40分钟,由于海拔增高,天冷受凉,我觉得有些轻微头痛、胸闷,老刘倒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说脚拇指又生了冻包,他老婆反应更甚,于是我们骑车下山。
下山的路,是夹在两座大山中间形成的一个低洼槽带,地势较为平缓,坡度不大,但鸡翅拐弯特别多,坡缓弯急。高处看下去,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的地方,结果要走10多公里才能到达,远处的车辆就象蚂蚁在爬行一样。我们顺坡下行约半个小时,便来到公路边观看四姑娘山的好地方——猫鼻粱,只见一堆游人架起长枪短炮,一齐对准四姑娘山,还有从北京远道而来的重走长征路摄制组一班人马也在其中。我抬头一看,原来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清晰可见,美丽漂亮但腼腆害羞的四姑娘却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不想让大家一睹尊容。我们等了几十分钟,见四姑娘不给面子,留影后骑车离去。临走时,这些游客还在等待,我不知道他们已经等了多久,也不知他们还要等多久,但愿四姑娘大发善心,让游客们了却心愿。
我们经日隆、到达维,已是下午6点半钟。达维是上世纪30年代红军1、4方面军会师处,公路边建有一纪念碑,下面峡谷有一木桥叫会师桥,据说会师地点就是在桥上。我身临此地,凝视木桥,感慨万千。心想:当年红军在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情况下,跑到此深山峡谷,两军会合后从此开始翻雪山、过草地,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最后终于突出重围,走向胜利,红军真伟大、真了不起!
当晚,我们夜宿达维乡镇边的一家三层楼旅店,卧具干净卫生,院坝可遮雨停车,每人标准10元。达维的风特别大,刮得呼啦啦作响。我们在小镇吃了晚饭,转了一圈,略感凉意,便回房准备休息。此时,老板娘外出回来,得知我们是从成都骑摩托翻巴郎山过来的,对我们非常热情。在摆龙门阵中,我了解到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老公原是开车搞运输的,靠勤劳挣钱盖起了三层楼房,一家人日子也好过。去年初,老公出车到成都拉货,在翻过巴郎山下坡的途中,因冰雪路打滑,车辆失控翻下悬崖撒手西去,留下两个儿子,一个今年高考,一个正在读高一(她说这话时,使我想起在报纸上看到的今年4月份巴郎山冰雪路上的特大车祸死了20多人的消息。同时,也使我联想到巴郎山的险,每年不知要发生多少交通事故)。她家中失去顶梁柱后,经济较为拮拘,只有靠干净卫生的条件、便宜的价格和好的服务态度招待揽客人,刚才接待我们的是她的大儿子。第二天早上,天下起了小雨,我们返程上路时,老板娘送到门口还不忘叮嘱:一路慢走,注意安全!
在回来翻越巴郎山的路上,到猫鼻梁处四姑娘仍是轻纱遮面,不露尊容。走了几公里路无意中回头再看,啊!美丽漂亮的四姑娘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不由得喜悦万分,赶紧停车,取出相机,捕捉到了这珍贵的一瞬。但由于距离较远,焦距受限,画面不是很好。
返回路过山垭口时,不时有雾气弥漫。下山2公里左右,雾散云开,站在高处往下看,脚下的盘山公路,象绸带缠绕在山间,远处朵朵白云飘荡,景色比山对面更美。去时上山路上,因大雾笼罩,无法照相;回时下山途中,我边走边照,观赏美景。下到山脚,我才认识到,巴郎山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植被分布也不同,整座山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部分岩石裸露,险象环生,寸草不长;中间部分绿草丛生,象一块巨大的地毯,覆盖在半山腰;下面部分绿树丛影,乔木高大,森林原始,植被茂盛。这三部分的划分非常明显和清楚。
此次翻越巴郎山,不但看到了许多美景,而且车辆的爬坡能力和人的适应高海拔能力得到了检验。应该说,车子的动力是没有问题的,爬山跑长途是胜任的。本人在4000米以上的海拔虽有轻度反应,但身体基本上是适应的。对我来讲,这些都是以后出行藏区和高原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肯定会有帮助。
再见吧!巴郎山,咱们后会有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2 13:46: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