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发信人: qwer (农民同志), 信区: PUMA
标 题: 山难总结——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8月08日02:43:46 星期五), 转信
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登山队在希夏邦马西峰海拔6750米处遭遇雪崩。A组五名队员
林礼清、雷宇、杨磊、卢臻、张兴佰不幸遇难。噩耗传来,人们为之震惊和悲痛。从专
业登山人员,到民间登山团体,以及一些对登山并不了解的人,纷纷通过报纸、电视、
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此次山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不乏中肯和贴切的,但也有情绪化
和片面的。作为当事人的北京大学山鹰社,我们将站在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的角度,对此
次山难做一些分析,并澄清其中的一些误解。
一.不可抗拒的雪崩,直接导致山难的发生
我们认为,不可预料的雪崩是导致此次山难发生最直接的原因。
要分析这一点,我们从进山后的情况开始说起。我们今年进入希夏邦马地区是7月22日。
从7月23日开始一直到8月1日,天气一直晴朗,没有下雪。从8月2日到8月9日之间,每天
只是在下午下小雪,雪量很小。并且从事发前的行军情况来看,整个路线上积雪都很少
,C1到C2之间是冰川路线,冰川上基本没有积雪。C2到C3之间的雪坡和雪原上积雪深度
不足以用雪锥修路。因此,我们估计C3向上的路线积雪也不会太多。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天气及积雪条件下发生了雪崩。这时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并
且,从雪崩现场来看,这次雪崩也未必是一次严格意义上雪崩,也许更像是一场流雪,
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关于反季节登山
就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与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及前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作过一些
的交流。他们首先给我们谈到了夏季登山的来历。从登山史来看,最早开始登山的人们
往往选择春季登山,这个时候天气比较好,积雪较少,登山相对容易而安全。但春季的
时间也较短,后来,人们又发展了秋季登山。春秋两季成了登山的黄金季节。再后来是
冬季登山。最后是夏季登山。这样到最后,一年四季都可以登山。在不同的季节里登山
,满足了人们挑战自我的心理。不同季节登山的差别在于登山的难度和危险性。比如冬
季比较寒冷,夏季积雪较多,对体力要求高,且雪崩危险大。但并不是说夏季就不能登
山。
同样,雨季在喜马拉雅地区登山,其他队伍是有这种先例的。山鹰社雨季在西藏登山也
不是第一次。作为学生社团我们没有其他时间,要登山只能利用暑假时间。
最后,在这里,我们也想顺便对今年夏季希夏邦马地区的天气情况做一个概述。今
年,登山队进入希夏邦马地区是7月22日。从7月23日开始一直到8月1日,天气一直晴朗
,没有下雪。而登山队正是抓住了这个好天气,迅速的将路线修到了海拔6600米的C3营
地。并且我们也估计在我们进山之前,山里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好天气了,这一点一方面
从山体大量裸露的岩石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在我们从C2到C3的雪坡及雪原路线上,修
了21根路线绳,由于雪太少,其中大部分都没法用雪锥,最后用的是冰锥。从8月1日到
8月9日,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好天气,只是下午下一段时间的雪,但降雪量不大,基本上
到下午五点就停了,然后就是好天气。因此,从实际观测,也并不是说雨季登山就没有
好天气,相反,是有可能出现较长时间好天气的。事实上,这么长时间的好天气,即使
在春季或秋季,也未必一定会出现。
三、关于海事卫星电话
希夏邦马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今年的登山大本营差不多在传统路线的前进营地(
ABC),海拔5580米。从本营到能够找到车的检查站,路程近50公里。要想回到医疗条件
较好的拉萨或日喀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进山之前,我们就曾考虑要向
西藏登山协会租用海事卫星电话。
就是否租用海事卫星电话的问题,队伍在拉萨还开会讨论过,最后决定不租用,最主要
的原因是觉得海事卫星电话确实可以解决与外界的通讯联系问题,但是面对真正意义上
的灾难,却是无能为力的。
从费用的角度考虑,租用卫星电话的费用是1500元,此外一分钟的通话费用是8美元。费
用对于学生登山队伍确实是一个问题,可以设想,我们如果有很多的资金,那么即使用
不着,租一部卫星电话放在本营也是可以的,但我们如果把这笔钱用在其他方面,如后
勤和装备,其实对安全是一种更大的保障。
事实上,今年山上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遭遇的是一场意料不到的雪崩。对雪崩
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人被雪崩掩埋后,面临的是缺氧窒息的危险,一般最多10分
钟内就会因窒息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救援是自救及周围队友的救助,卫星电
话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
山难不一定都是装备和通讯器材等的原因,有些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四、关于高山向导
首先澄清一个事实。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内登山管理办法》中并没有规定国内队伍登山
必须请向导。在2002年6月3日颁布的最新《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
一条:“组成登山团队须配备相应的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须持有
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资格证书。1名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最多可带领4名队员。”但该管
理办法目前仅仅处于征求意见的阶段,尚未正式颁布。
以上仅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登山是按照规定进行运作的。并不是像某些媒体所炒作的那样
。但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该请高山向导。
作为山鹰社,原来历年登山的做法是“以老带新”。具体的说,在一支登山队中,老队
员要占到一定的比例。老队员承担技术方面的任务,并在登山的过程中,传授给新队员
。对于高山向导,山鹰社以前只请过一次,只是在山下指点攀登路线,并没有上山。
在今年的登山队中,共有十五名队员,其中八名有过雪山经验。在最后遭遇雪崩的五人
中,四人有过雪山经验,其中三人为国家二级登山运动员,两人有过两座山以上的经验
。这样一个配置,也是相对合理的。
五、关于救援过程
此次登山的救援过程可以说真正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
整个救援过程在本书前文中已有详细叙述,在此不多说了。山难发生在8月7日,报信时
的日期已经到了8月12日,初看来,这中间用了5天时间,让人感觉时间太长了。但看了
前面的详细叙述,应该是可以了解到,要想从山上下来,首先要从C3回到大本营。然后
从大本营到能找到车的检查站,中间是近50公里。找到车后,从检查站到拉萨,有700公
里。我们可以说,在报信方面,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随后就是救援队上山。开始时,从家属以及我们的愿望来看,都希望把遗体运下山安葬
,但最后,遗体没有运下来,这也是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从8月9日开
始,一直到8月17日,山上连日大雪。如果一定要把遗体运下来,遗体很有可能在运送过
程中,切断雪层,再次引发雪崩。其次,要想运送一具遗体下山,需要约20人上山运送
,这在连续下过几天大雪的路线上是很危险的。最后,从登山惯例来看,真正登山遇难
的人,最后将遗体运下山的情况很少,对于他们,最好的归宿就是雪山,他可以跟他心
爱的山在一起。在中国登山史上,国家登山队几十年来遇难的二十多位队员中,仅有一
位的遗体被运下了山,并且遇难地点在雪线附近,海拔较低。从各方面考虑,最后搜救
队决定,将找到的遗体在雪山上安葬。
以上仅是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当然,这次山难反映了北京大学山鹰社及登山队还存在着
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仔细分析,教训将指导山鹰社以后的登山。
永远怀念我们的兄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