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论坛(旅游生活休闲)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2|回复: 1

康巴民居管窥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45

帖子

27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2774
QQ
注册时间
2003-12-9
发表于 2004-8-3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517微信小程序


杨嘉铭


  在我国四川西部,有一片神奇、俊美而令人向往的地方,这就是雪域青藏高原东南缘被称之为藏族三大文化区域之一的“康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孜州15.3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大地上,高峻的雪峰,深邃的峡谷,浩荡的江河,宁静的湖泊,广阔的草原,茫茫的林海,有机地构成了这里特色鲜明、粗犷、奔放、绮丽的自然景观。

  这里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民族频繁迁徒的“民族走廊”地带,古代南、北民族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这里是藏汉文化、农耕文化、牧业文化的交汇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吸纳,从而形成了既具有与其它藏区文化相同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多元性的历史印记,这便是康巴儿女创造出的“康巴”文化。素有“藏族文化宝库”之称的德格印经院,享有“宇宙歌曲”之誉的《康定情歌》,以及根植于被称为“东方伊利亚特”的《格萨尔史诗》最深厚的文化基垫,便是“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光点,最深刻、贴切的注脚。粗犷、奔放、绮丽的自然景观与灿烂的“康巴文化”编织成这里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在以“康巴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景观中,有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这便是象繁星一样撒落在这片热土上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浓厚藏民族风格和强烈地方色彩的康巴民居。

  去过西藏的人,无不为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等代表藏式建筑的最高成就的艺术精品而倾倒;来到甘孜州的人们,则无不对这里的民居建筑,留下难以忘怀的眷恋。民族学、考古学、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们将其称之为“活的化石标本”,普通观光者却给它一个时髦的雅号叫“康巴名片”。因为初来这块土地的人,便是通过民居建筑建立起对康巴文化的第一感知印象。

  康巴居民具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国藏区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筑遗址。一处是于1977年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村发现的卡若文化遗址。在已发掘的1800平方米范围内,密集地分布着31座房屋、1个窖穴和数个灰坑遗迹;其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和组合形四种类型;其结构类型则呈现出渐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按其结构承重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窝棚式、窝棚构架式、井干式、梁棚式、碉方式、擎檐碉房式6种类型,这6种结构类又归结为窝棚式、井干式、碉房式3大类型系统。经科学测定,上述建筑遗迹距今已有在约4000~5000年历史。另一处是于1988年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发现的中路遗址。从对91平方米的试发掘中,就已经发现房屋遗址7座。据初步测定,其年代距今为3500~3700年。其建筑类型较为单一,所发掘的房屋遗址均系石砌建筑,其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与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上同属于康区,系同一区域文化范畴。就建筑而言,康巴民居与卡若遗址具有一脉相承的沿袭性。从当今的康巴民居的遗风中很容易体察到其久远的历史渊源。

  由于甘孜藏区在历史上曾经是我国西部的“民族走廊”地带,加之复杂的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方式等缘故,从而在民居建筑中表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康巴民居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的多样性。由于在历史上,藏区的产为力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在民居建筑中大宗建材如石、木、泥等均就近取材,复杂的地理地质环境决定了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取材。从建筑结构来看,藏式民居建筑大部分为石木、木、泥木、混合、纺织等5大类型结构建筑。康区民居中,上述5大结构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例如区内康定、丹巴、稻城、九龙、雅江等县的石木结构类型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道孚、炉霍等地的典型建筑-“崩康”(井干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龙的混合结构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德格、白玉等地的典型建筑-吊脚楼(干栏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石渠、色达、理塘等地的牧区,较为集中体现纺织物建筑-牛毛帐篷的风貌。在一些县份内,因多种地理环境兼而有之,显现出更为活拨的多样性特点。二是布局的多样性。一方面显现于平面布局上没有刻意的固定模式,主要依据的经济状况、人口的多少,以及房屋的层高来决定,通常有正方形、长方形、“凹”字形、“凸”字形和“日”字形等,一些特殊建筑如高碉建筑,平面布局中,还有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乃至十三角形的特殊建筑平面布局。另一方面,则显现于空间布局上,在单体建筑中,落台平顶(兼晒台)和敝口楼成为极为有效的空间调节方式,加上平顶女儿墙上的上一些附属设施,增强了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的错落感,使其建筑物避免了呆滞而富有变化和生机。在村寨的群落建筑中,大都傍山而建,幢幢建筑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层次感十分强烈。三是体现在层高的多样性上。民居层高不拘泥某一种固定程式,能高则高,低则自由。所以,能在同一地方看到单层、二层、三层,乃至四五层高低参差的建筑,给人经一种跳跃之感。四是兼容的多样性。甘孜州处在汉藏交界的过渡过带,在民居建筑中,亦常借鉴一些汉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并有机地揉合到本地建筑之中去。这种兼容主要表现于屋顶、窗扇、院落布局、以及楼梯等局部部位。例如在康定、道孚、九龙及炉霍等地的民居中,屋顶除了采用传统平顶外,为防雨季渗漏,还在平顶上增加汉式人字形坡屋顶,其屋顶上的覆盖物有的地区使用汉式小青瓦,有的地方覆以石板,有的地方则以木瓦板覆之。一些城镇民居的窗扇,一改传统“田”字格窗扇式样,以精工雕造各种汉式花格窗扇,安装于藏式窗框之中,藏汉合壁,更平添了许多艺术韵味。一些民居在建筑布局上,借鉴了汉式的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其客观效果十分佳妙。藏式建筑中传统的独木楼梯起着重要的点缀作用,它不仅形式独特,而且易于挪动,但对老年人、小孩子和重负上下的人来说不太方便,于是许多民居在室内改设汉式宽大楼梯,再配以扶手,既大方又易行。五是因甘孜州内农耕、半农半牧、牧业生产方式并存,因而存在固定和活动建筑并存的态势。在牧区,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特殊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建筑则采用了与其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可随时搭设和折卸的活动帐篷建筑。这种帐篷与我国其它民族地区的游牧帐篷显著的区别,则体现在用作围护体的纺织物的原材料取自于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毛,所以帐篷的颜色大都为黑色;其外形状也比较随意,有呈方形的,也有呈扣置式蚌壳形的。扣置式蚌壳形牛毛帐篷别具康巴牧区活动建筑特色。   鲜明的民族性的民俗特色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康巴民居强烈的感染力之所在。康巴农区的固定式建筑中,无论是哪种结构的建筑物,无论是门、窗、檐等主要外部装饰部位,还是内部的结构和陈设,都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风格。在外装饰色彩色上,讲究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除了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外,还体现在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强烈对比上,这就使得建筑物显得更加醒目,更加奔放,也更加表现出藏族人民热情、坦诚的襟怀和对生活执着的追求的精神风貌。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都附着于民居建筑这个特殊的载体,并在其间得到具体的再现。甘孜州各地民居的屋顶上都有一些附属设施和附属物,一是房屋正面的一角上建有形如宝瓶的“松科”,那是专门用以“煨桑”(熏柏枝烟)的,房主总是在吉祥的日子里,通过熏烟方式来祭祀各种保护神,以求禳灾消难、祈求幸福和吉祥。二是在房屋的后面的一角,修了一个长、宽约60公分,高约1米的方形砌体,当地人们称之为“色可尔”,用以表示其祖先曾经在这个部位建碉的历史。为不忘先祖,不忘其古代建筑格局,所以这种简单的建筑附属形式作为纪念。在“色可尔”上面插上棒,上面挂满嘛呢经幡,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一些地区的民居的屋顶四角或大门的门楣上安放白石;一些地区的民居的屋顶四角或大门的门楣上安搁置牦牛骨或羊头骨,亦或在墙面上直接绘制牦牛头或羊头图案;在门楣上或是墙面上安置用石板雕凿的“拥忠”和“郎却旺登”图案……凡此种种,表现出藏族源于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崇拜。它们不仅使建筑物显得安详、古朴,同时还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居室内部,除专门设置家庭的经堂外,对堂屋的中柱也予以特别的关照,因为藏族把堂屋中的中柱作为本家庭的神圣之柱,柱上常挂以哈达、家传武器、丰收谷物之类的的物品,以示对祖先的崇拜。此外,壁柜、水柜、藏火盆桌等室内重要设施,一般都要绘制精美的各种吉祥图案。

  在康巴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民居建筑要算“崩康”、高碉和节日期间的帐篷城。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木材资源十分丰富。靠近森林地区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了建筑风格和式样都较为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当地的人们均秒称之为“崩康”,即建筑学上的井干式建筑。其基本造型为:除支撑系统为圆木立柱、横梁外,其余维护结构均系将圆木对剖,横向平置、圆弧朝外,平面向内,以一个开间为一个组合,转角交接处做成凹行榫,搭接咬合而成,层层重叠,直至达到所需的层高高度为止。半圆木上下之间作一些连接榫,以保证其整体性。这种建筑物的木壁厚实,可以达到保暖的目的,而外观呈波形曲线,造型特别,美感性强,给人以清新、厚重之感。

  甘孜州内的高碉建筑早已闻名遐迩,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康区考察时,就曾作过如下记述:“夷家皆住高碉,称为夷寨子,用乱石垒砌,酷似砖墙,其高约五六丈以上,与西洋之洋楼无异。尤为精美者,为丹巴各夷寨,常四五十家聚修一处,如井壁、中龙、梭坡大寨等处,其崔巍壮丽,与瑞士石城相似。”“番俗无城而多碉,最坚固之碉为六棱……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八角碉虽乱石所砌,其寿命常达千年之久,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数是物。”在历史上,大小金川一带建碉,成为一种时尚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筹划建碉,倘若男孩长大后,高碉还未建成,就别想娶到媳妇。这至少可以证明,高碉已成为当地人们家庭兴盛、富有的精神象征。甘孜内高碉形成的历史十分久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为有记载。在《北史·氐传》中记载最为详尽:“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备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据调查,甘孜州境内的十八个县中绝大部分县内都有这种古代高碉的迹存。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巴、康定、道孚、雅江、九龙等县的石砌高碉和新龙、乡城、巴塘等县的夯土高碉。目前,残留在丹巴、康定等县的完整高碉中,最高的高碉建筑无论是建筑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绝佳的地步。它不仅是极富感染力的旅游人文景观,而且还是研究该区域内古代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的最理想的“化石标本”。

  每当高原百花盛开或金秋丰收的时节,藏族人民都有外出耍坝子和在郊外举行节日庆典活动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地区之间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赋予了传统节日更新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活动内容。特别是在牧区,当节日来临之际,成百上千顶帐篷拔地而起,一座帐篷城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帐篷城内的帐篷千姿百态,俨然成了帐篷展览盛会。小帐篷可容纳三五人,中等的帐篷可容纳十余人,大帐篷可容纳十人乃至数百人。一般帐篷都为单层,在交角和裙部都镶以蓝色和黑色的边子,然后在帐面上缝制兰札、祥云等纹样。至于豪华型的彩帐则分内外两层,外层的纹饰图案种类繁多,都是农区和寺庙建筑装饰中所惯用的彩绘纹样,如八吉祥、忍冬、奇俄、祥云、兰札、蝙蝠等纹样。纹样色彩十分鲜艳,多为藏族所喜爱的红、黄、兰、白、黑等色,这些纹样及色彩在帐篷白色面料的补托之下,显得格外斑烂绚丽。内层一般为红、黄、兰色幕帐,在阳光的照射和外层白底色的衬映下,又使人深感高贵、典雅。据调查,制作一顶豪华帐篷,仅彩绘一项就需千余个工日;整顶帐篷的价值高达数万元。

  随着旅游事业和不断升温,二郎山公路隧道的开通,交通条件的改善,甘孜州这片古老、神奇美丽的沃土,必将接受新的旅游热潮的冼礼。当游客们在领略甘孜州壮丽山河的时候,当游客们在体验康巴儿女所创造的姿态万千的人文景观所包容的文化韵味的时候,康巴民居,这张“康巴名片”和“康巴文化”大观园中的奇葩,定会让你伫足惊叹,无限神往,将你的心留住。
QQ:1047994 HOME:www.gusong.cn

0

主题

642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唯美主义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54
QQ
注册时间
2003-12-27
发表于 2004-8-3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贴士:看帖回帖,那是一种美德!
517微信小程序
长知识了!谢谢!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517旅游网 ( 川B2-20080114 )

GMT+8, 2024-11-23 1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