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摩擦系数不能简单视为接触时材料的基本“设计”性能,因为摩擦力取决于许多可变因素,例如:表面的宏观形状、表面粗糙度、表面可能形成的膜、滑动速度等。
关于滑动摩擦又很多中情况,举例几种简单的情况:
1、机械啮合学说
早期的摩擦研究者认为,摩擦是由表面的粗糙不平的凸起之间的机械啮合作用的结果,解释了表面越粗糙,摩擦系数越大的现象,但无法解释经过精密研磨的洁净表面的摩擦系数反而增大的现象。该学说的摩擦系数:
f=ΣFi/ΣNi=F/N=tanθ θ是接触微凸体的倾斜角。
2、分子吸引理论
鉴于精密研磨的洁净表面的摩擦系数反而增大的现象,英国、俄的研究者提出了当两表面的材料分子接近时,分子之间的吸引作用是产生摩擦阻力的假说,利用分子力与分子之间距离的关系导出了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成正比的结论:
F=f(N+pAr) p为分子引力,Ar为真实接触面积。
3.分子—机械学说
苏联科学家克拉盖尔斯基1939年提出了分子—机械摩擦理论,认为摩擦阻力是由机械变形抗力和分子引力的综合,并不是一个常量,用下式的摩擦二项式定律表示:
f=αAr/N+β
如果认为α=τb,则分子分量与下述的粘着是一回事。金属的β=0.06~0.12,塑料的β=0.017~0.06。
4.粘着学说
英国学者鲍登等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摩擦的粘着学说,得到普遍的接受:在外载荷的作用下,两表面的微凸体之间的接触压力很大,造成接触点的粘着(冷焊)。当相对滑动时,粘着点被剪断。如果两表面的硬度不同,硬的微凸体还会在软表面上产生犁沟。剪切力与犁沟作用的总和就构成了摩擦阻力F:,
f=Arτb/N=τb/σs
τb、σs分别是较软材料的剪切强度极限(或界面剪切强度)和屈服极限。
表明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无关。但计算出的摩擦系数为0.2左右,仍与实际不符。后来,人们有考虑了结点的长大(正应力与剪应力的综合结果)、表面膜的作用、表面能效应等因素,提出了更为符合实际的摩擦理论。
更深入的研究说明,当表面的微凸体之间的接触是弹性接触或塑性接触以及表面膜的作用,影响微凸体接触的结点强度,因此影响摩擦阻力的大小。
5.机械—粘着—犁沟综合作用学说
为了解释摩擦的复杂现象,人们又在粘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粘着—犁沟”综合作用的学说,综合了各个理论:
f=τb/H+tanθ+fp H为硬度,fp为犁沟效应分量。
一般认为,犁沟和机械作用可能大于粘着作用。静摩擦系数决定于微凸体的变形的机械作用。
也许以上理论过于深奥,我来简单的把情况分为两种来谈:
1、碎石和泥土路面
此时我们一般采用硬V底,齿纹的咬合能力在此时占主导地位
2、干燥大石路面
材料黏性和材料围观变形咬合,两者共占主导地位,依然是用硬V底
3、潮湿大鹅卵石路面
材料黏性占主导地位,使用软底
其实V底又很多种,登山徒步鞋、攀岩一般使用Rock系列的鞋底,攀登雪山的高山靴有用ICE系列的,而漂流、溯溪的鞋子使用Vibran的Water Sports系列的鞋底。
Vibran的Water Sports系列鞋底,和Teva的蜘蛛橡胶鞋底都是软鞋底里面最著名的鞋底。这一类的鞋底柔软,变形大,粘性好。
另外硬质鞋底,不仅仅是耐磨而已,更关键的是保护脚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