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上传图片,每层楼请不要超过两张,以保证最佳访问速度!
导游是吃青春饭的吗?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导游是吃青春饭的。抬眼看看,活跃在各景点手拿导游旗的似乎都是些靓仔靓女们,许多旅行社在招聘启示上也写什么20岁以上、30岁以下,在旅行社内部也是干了五年八年的老导游都转行当了内务,难道导游真的是吃青春饭的?
其实从导游这个工作的发源史来看应该并不是这样,在古老的欧州,贵族们出游,到了当地都要找一位精通当地典故和风土人情的老人当向导,并给介绍当地的情况,这才对头呀,你找那些少年少女他们知道什么呢?
而且导游除了知识丰富,还要会做人,阅历这个东西是没办法教的,一定要靠几十年的磨炼才能建立,所以老人当向导,他们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会察颜观色,知道每一句话该怎么说,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而年轻孩子知道什么,却拚命逼着他们去学,赶鸭子上架,拔苗助长,痛苦不堪。
人的知识架构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记住一样东西要反复7-8次以上,一个老人一生中可能已有机会反复多次,而对于一个少年却是全新的东西非要在一晚上背住。比如讲到唐太宗,一个中老年人可能已从小说、电视、聊天等等渠道接触过多次,早就已有了生动形象的基础,看过《隋唐演义》的人谁能不知道他啊,但对于一个还根本没有时间读小说的高中毕业生或甚至是大学毕业生来说,要背下唐太宗的一生就太艰难了。就算是背出来了,客人听着也一点不生动有趣。
再有,知识是得靠建立了一个总体架构,然后慢慢添加细节的,许多时候靠触类旁通掌握东西,比如说到释加牟尼是啥时候人,如果你傻背公元前六世纪,谁搞得清楚是几时呢?但如果你说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生活的年代,那就直观得多了,但如果导游自已的知识水平没达到这个水准,他就不会这样比较,更甚者,那些学生哥自己都搞不清楚孔子是啥时候人!
知识的架构非常之大,如果底下的基础没打好硬要往上建,那就真痛苦了。比如说那些小孩子连唐宋元明清都还没搞清楚,你却偏要她们背各朝的每个皇帝,对于她们来说那个难啊,简直是在建空中楼阁,所以当她们非要背讲解词的时候只能是死背,讲出来的东西当然就一点都不生动,这样的导游怎么能让游客满意呢?
有游客就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贵州是个公园省,全省人口共33万人”,刚听此言,大家都以为是口误,并没怎么在意,我赶紧提醒她是不是弄错了。“哦,应该是300多万。”导游小姐马上改了口。车上游客开始议论纷纷。因为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同样不会说出这样一个数字,因为贵州省人口至少应该是3700多万。 另一个游客也写道:“海滨城市特有的空气让我们很兴奋,地陪导游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本想这海边长大的女孩会为大家带来一丝欣喜,可谁知几句话就让所有的人大失所望,问过才知她还不到17岁, “腼腆”的导游小姐这个也是不知道,那个也是不清楚,从新浦到日照的2个小时旅程就在这样的结结巴巴、勉勉强强中度过了”,可以想见他们这一程玩的是何其不爽。
而一个老人就不同了,他一肚子都是故事,他用一生的积累来给你讲一两个小故事,那才真叫厚积而薄发。其实在上海、华东一带就有许多这样中年以上的导游,客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佩服加尊重和敬爱,这是什么年青导游所能得到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位游客在网上发的短文,说到华东的导游是一个“老头子”,刚一开始她看到上车来一位老头导游心里也咕嘟:“怎么是个老头?”。 接着老头导游开口说:“大家一看我,肯定会说导游怎么不是帅哥靓姐,而是个老头,其实老头也有老头的好处。”果然,在接下来几天的旅程中,“孙老头”确实表现不俗,他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还有他那豁达的人生观,都令大家受益匪浅。原来他是上海一家商业学校的校长,当过演员,是全国第一批跳伞运动员,因为喜山爱水,退休后就选择当导游,他奉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喜欢在青山绿水中增长见识,结朋交友。在旅游景点,由于他解说精彩,这20多人的旅行团后面往往跟着100多人,很多“帅哥靓姐”导游见了他都尊尊敬敬地叫“孙老师”。有位刚毕业的旅游学校的学生跟着他不停地问东问西。这次旅程结束后大家都认为能认识“孙老头”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有另一个导游也写道:“许多人都说导游是吃青春饭的,不可否认现在的情况好象导游是受年龄限制,尤其是女导游更甚一些。但我觉得只要热爱这一行,下决心干下去,还是能有一个较长的寿命的。象我们做全陪出去时,很多地接导游都是上了年纪的,尤其是我在北京时,看到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导游,他那讲解,嘿!真棒! ”
这样才是导游真正应该有的形象,我们常说导游应该是“杂家”,要成为“家”,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怎么可能达到呢?但为什么如今国内形成了导游吃青春饭的状况?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游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爬山涉水,确实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大家总认为年轻人的体力充足,比较合适。但是,在真实的出团工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导游早上为了贪睡迟到,到了景点因为怕苦找理由躲在空调车里,爬山时没几步就叫疼叫累,更怕日晒雨淋损坏了皮肤。说真的,现在这一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有几个吃得苦的?倒是那些年长的导游,一来责任心重,二来历尽人生艰难,并不以眼前这点小苦为异,常常我们看见在景点上年青人坐倒在路边,年长者倒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向前,甚至还帮其他人背着东西。
二是以前一些小旅行社只有导游和计调这两种工作,没当过导游几乎是没法当计调的,因为对整个团队运行不了解、不懂得导游工作程序是没法安排好行程、处理好订餐订房等工作的,所以只好新人先当导游,干熟了再当计调,这就造成了导游较内务年青的现象。更有一些旅行社认为导游这个工作是最低层工作,招进来的新人都先派去当导游,熬上几年,就好象老话说:“新媳妇熬成了婆”,才让走上旅行社内的其它岗位。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很有害的,导游工作非常需要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年青的新人哪有这种能力呢?所以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以团队出了问题处理得一团糟为代价。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对于大社来说,招的年青新人可以先放在前台,帮忙复印、编团队资料等等初级内务工作上,对于小社来说,就应该招年际大些的人入行当导游,招聘标准可能要写30以上、60以下。
三是现在的一些游客喜欢帅哥靓妹,甚至有的旅行团点导游时说非靓女不要!这也确实是中国某些游客的现实情况,但是他们叫得响似乎就多受到些重视,其实还有大把的游客并没有大声叫出来,于是就被忽视了,真是“哭得响的孩子有奶吃”。旅游心理学中专门说到:“素质较高的游客,大多严谨持重,不太爱表达自已的意见”,于是他们的需求就常常被忽视了。但随着中国全民素质的渐渐提高,这样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我们千万不要轻忽了他们的心声。不能因为有少数游客的大叫大嚷就错误地判断全部游客的水平和需求。所以在导游的储备上至少也应青老参半,计调在给团队排导游时才能斟酌安排,况且如今30岁的男人都很英俊、30岁的女人也都漂亮着呢!
也听到有旅行社的人员说:“有些客人出来玩并不想知道太多关于景点的知识,这样让他觉得在上课,他们只是想出来放松一下,开开心心就得啦,年青的导游有朝气,能给人带来欢乐,对于知识面这些客人只需要导游知道基本的就行的,你讲太多他还嫌你烦。”但其实有社会阅历的人才会知道该讲多少东西,他们比较会观察推测客人是什么样的人,讲到多大的深度合适,只有年际太轻的导游才会要么背很多资料给客人听,要么什么也讲不出。
四是因为导游工作是一个相当耗费心力的工作,当了几年导游下来大都力心焦瘁,所以很多导游是干不了太长的,少则3年,多则5载,就都受不了要“退休”了,因此有些旅行社也烦恼,导游换了一茬又一茬,刚从一个酸涩的青苹果磨炼成才,能全面应付团队运行中的突发事变了,却一个个相继“下堂求去”。那么对于这种问题就更应该在一开始就选择有社会经验的30岁以上的新人,把这样的人陪养成能良好应对突发情况的熟练导游,比把一个才从学校毕业全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哥陪养出来要容易得多。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缩短陪训时间,而且这些人在适应期中也要轻松愉快得多。
我后期作为公司的陪训人员常看见那些年青的新导游在带团的过程中是处在一种怕、痛、被骂(因为办事不周到)、被嘲笑(因为讲不出多少东西来)、瞎碰(因为不懂分析游客的心理)的种种痛苦中,我实在为她们难受。回想自己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也是这样乱碰乱撞地走进这条路的,而同时也看到有些已是中年的有许多阅力和知识功底的人,刚走上条路却已是那么得心应手,总觉得让这些年轻孩子担当这件复杂的工作实在不是合适之选,就象一个还不会走的孩子非要他上来就学跑一样,这个用人方向不对。所以我认为中国使用导游的方向应该改变,不要再让那些孩子们去给客人骂,也不要再让我们的客人继续失望下去了。
我还记得自已刚入行不久有一次带团到桂林,接团的是一位老大姐,她讲解时非常亲切周到,对游客嘘寒问暖,就象邻居的阿姨一样关心着我和游客们,我们一致对她极为好评,游客当时就对我说:“你就不如她这样会照顾人,不会这样周到地嘘寒问暖。”回来后我对爸爸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说:“你才多大啊,自己都还不会照顾自已,哪还会去对别人知冷知热啊!这要靠年龄的,等你到她那年际不用人教你自己都会了”。当时我是没有感触的,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做为一个已35岁的女人,我也早就具备了这种知暖知热的能力,因为我已把一个孩子养育长大了嘛!所以旅行社招些十几岁的孩子要求她们做到三十岁人才会做的事,真是不甚明智的作法。
中国的旅游业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才会出现这样吃青春饭的不正常现象,但是这一现象正在恶化导游形象,整天让远远不合格的新人在那里历练,是在不停地毁坏“导游”这个名声啊。现在社会上对导游的评价已越来越负面,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有一个兼职导游曾说:“我也常常做游客,其实我们更喜欢知识丰富,同时给人以信任感的人做我们的导游。”确实是啊,“信任”二字不是靠青春靓丽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认为导游非但不是吃青春饭的,正相反,它是吃年龄饭的。我建议第一,在旅行社方面应转变观念,招一些有社会经验的、30岁-60岁的人入行当导游;第二、现正工作的导游应把眼光放长一些,不要认为导游是吃青春饭的,混几年就算了,而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已、提高自已,同时,也不要做那种宰客的短见行为;第三、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不要太急于去当导游,嫩肩挑重担,可能会体验到太多痛苦,而从此痛恨这个职业。
导游不是吃青春饭的,未来的路还长着呢,放慢脚步,回头看一看,低头想一想。
(这篇修改稿已刊登在中国旅游报上了)
------------------------------------------
(为保持同一性,也还附上这论题的原文,这是当初的草稿,不太完善,所以才修改了:
真搞不懂现在中国为什么流行用刚刚毕业的小女孩小男孩做导游,从导游这个工作的发源史看,在古老的欧州,贵族们出游,到了当地都要找一位精通当地典故和风土人情的老人当向导,并给介绍当地的情况,这才对头呀,你找那些少年少女他们知道什么呢?
而且导游除了知识,还要会做人,阅历这个东西是没办法教的,一定要靠几十年的磨历才能建立,所以老人当向导,他们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会察颜观色,知道每一句话该怎么说,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而年轻孩子知道什么,却拚命逼着他们去学,赶鸭子上架,拔苗助长,痛苦不堪。
人的知识架构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记住一样东西要反复7-8次以上,一个老人一生中可能已有机会反复多次,而对于一个少年却是全新的东西非要在一晚上背住。比如讲到唐太宗,一个中老年人可能已从小说、电视、聊天等等渠道接触过多次,早就已有了生动形象的基本,看过《隋唐演义》的人谁能不知道他啊,但对于一个还根本没有时间读小说的高中毕业生或甚至是大学毕业生来说,要背下唐太宗的一生就太艰难了。就算是背出来了,客人听着也一点不生动有趣。
再有,知识是得靠建立了一个总体架构,然后慢慢添加细节的,许多时候靠触类旁通掌握东西,比如说到释加牟尼是啥时候人,如果你傻背公元前六世纪,谁搞得清楚是几时呢?但如果你说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生活的年代,那就直观得多了,但如果导游自已的知识水平没达到这个水准,他不会这样比较,更甚者,那些学生哥自己都搞不清楚孔子是啥时候人!
知识的架构非常之大,如果底下的基础没打好硬要往上建,那就真苦了。比如说那些小孩子连唐宋元明清都还没搞清楚,你却偏要她们背各朝的每个皇帝,对于她们来说那个难啊,简直是在建空中楼阁,所以当她们非要背讲解词的时候只能是死背,讲出来的东西也一点都不生动,这样的导游怎么能让游客满意呢?
而一个老人就不同了,他一肚子都是故事,他用一生的积累来给你讲一两个小故事,那才真叫厚积而薄发。其实在上海、华东一带就有许多这样中年以上的导游,客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高,佩服加尊重和敬爱,这是什么年青导游所能得到的?
所以我认为中国使用导游的方向应该改变,不要再让那些少男少女去给客人骂,也不要再让我们的客人失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