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士:发图文帖,图片宽度请不要超过900像素,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走向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北部为昆仑山脉,南部以唐古拉山为界,西面与西藏自治区毗邻,东至青藏公路。面积4.5万平方公里,海拔在4600米至6860米之间,空气稀薄,气候寒冷,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人类无法长期生存,大部分地区至今为无人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动物不但种群大,而且数量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是这里的主体。
可可西里还是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沙化,湖泊干涸,野生动物被大量捕杀。
作为中国民间自然生态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近年来组织科学家、新闻记者、环保志愿者等在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一系列环保工作,并于1997年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以此为基地,组织志愿者对当地牧民、居民和公路、铁路建设者及过往游客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对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开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等。
2003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是“绿色江河”首次在全国高校中招募的志愿者,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一、对藏羚羊的迁徙进行调查和记录,协助藏羚羊安全通过青藏公路。二、在长江源区进行水资源调查和垃圾调查,开展环保宣传。
这批大学生志愿者共9人,综合素质好,他们分别是:来自华西医科大学的研究毕业生周江,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玉培,来自厦门集美大学的冉隆军,来自青海大学的孙鹏,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李鹏,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周开义,还有三位女生分别是:来自四川大学的研究生何媛媛,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刘耘,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张丽娟。
领队邓轲,是我的好友,环保志愿者,爱好冬泳、探险和摄影,具有较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我作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2003年8月份的志愿者,因生长在西藏,同样爱好探险、摄影,具有丰富的高原野外生存经验,受“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的委托,协助邓轲工作。就这样,我们11人组成了一个坚强、团结、富有生气的战斗集体。
经过数天的长途跋涉,我们于7月30日乘车到达位于可可西里东部,青藏公路一侧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从便于工作考虑,“绿色江河”已于2002年底将索站交给了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代管,现除了每月站上有三位来自全国的志愿者外,管理局还在站上常年派驻有三名干警,他们是站长:木马扎西,队员:拉龙次仁和扎多。
8月1日,经过一天适应性休整后,同学们正式投入工作。在以后的四天内,同学们对长江源区的水资源和垃圾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走访部队、公路和铁路施工单位、居民、牧民和到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长江源区的水资源改善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圆满完成了长江源区的水资源及垃圾调查后,同学们于8月5日开始转入另外一项工作——对藏羚羊的迁徙进行调查和记录,协助藏羚羊安全通过青藏线。
迁徙中的藏羚羊
每年5至6月间,生活在可可西里东侧的母藏羚羊集群穿过青藏线向西迁徙,前往可可西里深处的卓乃湖、太阳湖产羔,8月前后又带着小羊羔经过这里向东迁徙,然后分散到周边广阔的草原上。公藏羚羊则带着头年的羔羊,留在栖息地,等候母羊的归来。
近年来青藏线上来往的车辆逐年增多,特别是这两年,由于修建铁路和大修公路,施工车辆大增,24小时车流不断。大量的藏羚羊在迁徙期不敢通过或无法通过青藏线,而被迫在路东产羔,或产羔后滞留在路西,不能返回栖息地,打破了藏羚羊正常的生活习性,也常有汽车碾死藏羚羊的事件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藏羚羊迁徙期,组织干警和志愿者等在青藏公路上观察和定时拦截过往车辆,协助藏羚羊通过。“绿色江河”也组织索站志愿者主动积极做这项工作,从2002年开始对藏羚羊的迁徙进行调查和记录,在藏羚羊通过公路时,上路拦截过往车辆,协助藏羚羊安全通过。
这次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迁徙期对藏羚羊继续进行调查和记录,并协助藏羚羊安全通过青藏线。
8月5日一大早,同学们乘车从索站出发,前往位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畔的2998公里处附近定点观察、守候藏羚羊。
索站位于青藏线2952公里处,从青藏线2951公里至3000公里处均为藏羚羊的迁徙通道。经过近几年志愿者的观察发现,楚玛尔河大桥至五道梁这十几公里段为藏羚羊的主要通道,尤其是2998公里处附近,每年迁徙期,大部分藏羚羊都是从这里通过的,所以,这次我们把观察和协助藏羚羊迁徙的重点位置就放在了这里。
这里位于楚玛尔河的东边,下距楚玛尔河大桥14公里,上距五道梁4公里,南北是两大片比较平缓的山坡,中间是一条约200米宽的泄洪沟,西接楚玛尔河,东连青藏公路。每年8月前后,成群结队的母藏羚羊带着小羊羔经过数百公里的长途跋涉后,从可可西里深处出来,到达楚玛尔河西岸,然后陆续不断地渡过楚玛尔河这道迁徙途中最大的天然屏障,到达河东岸,一边吃草,一边向青藏公路靠近,寻找着通过青藏公路这道迁徙途中最大的人工屏障的机会。
到达2998公里处后,按事先分组,我和邓轲各带一组分别在南北坡顶上守望,另一组留在公路旁待命,如遇藏羚羊通过时,负责拦车。小组之间用对讲机随时保持联络。
我带着李鹏、孙鹏和刘耘三位同学走了三公里路,在北坡顶找了个四周视线开阔的位置,架好望远镜和装有远摄镜头的照相机开始守望。
沟里早在去年铁路部门就建了一个取土场,这时两台桔红色的大型挖掘机正在轰鸣着挖个不停,运土的重型卡车来来往往,尘土飞扬。据杨欣介绍,自从有了这个取土场后,藏羚羊再未从沟里通过,而是绕道山坡或坡后通过。
中午大家饿了,拿出一星期前在格尔木买的大饼,就着冰凉的开水吃,虽然大饼又干又硬,但这时肚子饿了,又是在野外,所以吃得很香。
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我们共发现了3群共23只大小藏羚羊,渡过楚玛尔河后,一直在沟口附近吃草,徘徊,直到我们撤离时,都没有向青藏公路靠近。
回到索站后,同学们都争着打水、洗菜、做饭去了,我来到保护站后面的清水河旁拍片,正拍着,身后传来呱呱的鸭叫声,回头一看,一只灰色的小斑头雁摇摇摆摆地向我走来,我兴奋地赶紧把镜头对准了小雁,小雁不但不躲,反而向我腿上靠,我以为它怕冷,赶紧将它抱了起来,这时才发现它的一只腿受了伤。清水河里每天生活着一群斑头雁,四大八小,这只小雁就是其中的一只,估计腿受伤下不了水,才失了群。同学们非常疼爱小雁,把它抱回了屋里,周江对它进行了消毒,包扎,然后和刘耘一起抱着小雁在清小河的上游处找到了雁群,把小雁放回了水中。听到小雁的鸣叫声,几只大雁迅速游过来,将小雁领回了雁群中,看到这一切,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我们继续前往2998公里处守望。在汽车行驶到离楚玛尔河大桥3公里处,发现路西200多米处有一大群迁徙中的藏羚羊,共200余只,其中 近一半是小羊羔,我随即带着孙鹏和何媛媛两同学下车观察守候,其余同学在邓轲带领下继续前往2998公里处。
我们下车后,在路基下找了一个不惊动藏羚羊和便于观察的位置,这时虽然是8月,但雪花飞舞,寒风刺骨,由于我们穿的衣服少,刚站了一会儿就冷得发抖,但大家仍然坚守岗位,密切注视着面前藏羚羊的动向。藏羚羊边吃着草边缓慢地由南向北移动着,并逐渐向路边靠近,大约过了一小时,藏羚羊群停止了移动,有的在原地吃草,有的则侧卧在地上休息,小羊羔围着母羊吃奶或蹦蹦跳跳撒欢,也许这是他们在养精蓄锐准备最后冲刺青藏线。突然,从昆仑山方向开过来两辆越野车,驶到藏羚羊面前嘎然而止,从车内跳下八、九位穿着鲜艳色彩羽绒服的男男女女,站在公里边对着藏羚羊兴奋地又喊又叫,拿出相机拍照。我们正欲过去干涉,这时藏羚羊已受惊,开始往可可西里深处飞奔,转眼间便消失在山坡背后了。那帮旅游者看到我们气愤地向他们走来,赶紧钻进汽车溜走了。
我们忍着寒冷和饥饿又继续守侯了2个多小时,未见藏羚羊返回,便搭上车与邓轲他们会合去了。
索站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藏羚羊,是一个月前站上的干警巡山时,在卓乃湖畔拣来的。当时发现时,它刚生下来几分钟,干警们埋伏在附近守候了一个多小时,未见母羊回来,估计母羊产羔后,马上随大队羊群迁徙了,没来得及带走小羊,队员们把小羊带回了站上。开始喂奶粉,后来考虑营养不够,加之小羊胃口大增,就买了十八只母山羊挤奶供小藏羚羊吃,现在小藏羚羊长得很健壮,非常逗人喜爱,只要有人来,就对着你嗡嗡叫个不停,或围着你蹦蹦跳跳,兜圈子撒欢。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它,回站后就要看它,与它亲近,我也给它拍了不少照。
这里是狼群出没的地方
8月7日,同学们继续前往2998公里处守望,这时刚从沱沱河沿回来,在长江源做人类生态学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的女博士生刘源和索站8月份志愿者杨健,以及刚从深圳来的志愿者张艺,也加入了我们守望藏羚羊的队伍中来。每天沿途我们都要发现不少动物,今天又先后发现了32只零星的藏羚羊,还有10只藏原羚,一只狐狸,一只灰狼,一匹母藏野驴带了一匹小野驴。同学们象往常一样认真做记录,以便掌握生活在青藏线周围动物的种类、习性、数量等,为动物的保护提供依据。
上午9时,我们在2998公里处北坡上发现了100多只正在迁徙的藏羚羊,邓轲马上带了一个小组跟踪观察,我带了一个小组外加刘源、杨健上南坡守候。这群羊从北坡下到沟里,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取土场外侧绕过,走向南坡,并逐渐向青藏公路靠近。怕惊扰藏羚羊,我和大家迅速撤到了坡后,这时我们已看不见藏羚羊,只有邓轲他们看得到。过了十几分钟,邓轲用对讲机通知我,说藏羚羊马上就要接近公路,让我们立即上公路和另外一个小组准备拦车。我带着同学们正准备撤向公路时,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突然从公路上下来一个人,径直对着藏羚羊走过来,估计是到取土场。藏羚羊立即受惊,在头羊的带领下掉头往回跑,迅速越过北坡后,逃往了楚马尔河边。就这样,眼看就要通过青藏线的藏羚羊,因为人为原因,又回到了楚马尔河畔。
中午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五道梁保护站的几位干警,专程开车过来提醒我们,说这里有狼群出没,让我们小心,注意安全。难怪我们在山坡上发现了许多狼洞,不过,至今我们还没有遇到过群狼,只是经常遇见独狼。
下午,我们再未发现藏羚羊,5时返回了索站。
回到站上后,同学们忍着劳累和饥饿(由于遇到堵车,未能去五道梁买干粮,所以中午大家没吃的),又象往常一样,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厕所粪便。去河里抬水,忙得不亦乐乎。男生们在邓轲的带领下,抬着粪桶去掩埋粪水时,由于粪水太满,不小心溅得大家脸上和身上到处都是,大家一笑了之。
晚上,在此施工的铁十二局净水站的转站长和工人小周,精心做了十几道菜,鸡、鸭、鱼、肉俱全,盛情招待大家。同学们已经几天没吃到肉了,感到特别高兴,从内心非常感激这两位热心的朋友。
饭后,大家又聚集到木马站长他们住的大帐篷里联欢,又唱又跳,热闹非凡。尤其是邓轲和扎多象小孩一样,从头到尾唱啊、跳啊不停。直到深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休息。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同学们仍天天坚守在2998公里处附近的山坡上守望藏羚羊,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和冰雹的袭击,经常因特殊情况,中午吃不到干粮,饿着肚子,但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使同学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每天都会遇见迁徙中的藏羚羊,少则100多只,多则几百只,有时一天中可以遇见几群,在青藏线附近吃草、休息。通过在公路两旁观察到的新蹄印和新鲜粪便可以断定,肯定有藏羚羊通过了青藏公路,估计是在凌晨车辆少时通过的。
8月8日杨欣也来到索站,每天跟随同学们一起观察守候。跟随杨欣一起来到索站的,还有8月份的志愿者,来自深圳的,现在德国读硕士研究生,并在德国和深圳开有公司的,年轻漂亮的杜慧小姐,她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水果和其它食品,但自己却因严重的高山反应躺倒在床上,不吃不喝,备受煎熬。第三天在大家的劝阻下,不得不暂时返回了格尔木,谁知一天以后,她又返回了索站,让大家惊喜的是,这次她不但又带来了大量水果,而且精神特别好,回来后就忙个不停,一会儿做饭,一会儿描字,一直忙到下午,从第二天开始便正式当上了“大厨师”,专门给大家做饭,大家都很佩服她。
跟随藏羚羊翻山涉水
8月11日,是同学们守望藏羚羊的最后一天,按计划第二天同学们就要离开索站返家了,今天同学们起得特别早,随便吃了点东西,又赶往2998公里处,天特别冷,寒风裹着雪花,大地一片白茫茫,在楚玛尔河大桥附近西边山坡上,我们看见了至今所见到的最大的一群藏羚羊,一数共有500只左右,其中小羊羔有200多只,看样子刚从可可西里深处出来,在悠闲地吃草,估计还要在河西补充食物,休息几天才渡河。我们观察了半小时后,决定放弃这里,继续前往2998公里处。在2996公里处路西山坡上我们又发现了一群迁徙中的藏羚羊群,约100多只,我随即带着周江、周开义和张丽娟三位同学下车跟踪观察。我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和同学们一起迎着雪花,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地走在满是沼泽的坡地上,远远地跟随藏羚羊群后面,裤子湿到了膝盖,鞋里灌满了泥水,手脚被冻僵,在连续翻过两座大山坡,跨过几条河沟后,藏羚羊群渐渐地移向了楚玛尔河边,离公路越来越远。这时已到中午,由于下车匆忙忘了带干粮,大家又累又冷又饿,张丽娟拿出了头天几个北大师生路过索站时送的巧克力,给每人分了一块,这巧克力足有一公分厚,经过冻后,特别硬,我先咬了一口,没咬动,接着又咬第二口,刚一用劲,只听“蹦”的一声响,牙猛然疼了一下,门牙居然被从根部咬断了一颗,真是倒霉透了,为了一块巧克力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从8月5日守望藏羚羊至11日,在这短短7天中,虽然我们没有能够看到和亲自协助藏羚羊通过青藏线,但是经过同学们的辛勤工作,获取了藏羚羊在特殊环境下迁徙的许多资料和数据,为藏羚羊科研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学们对工作的热情、积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是在守望藏羚羊期间,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8月11日晚,在总结会上,我和邓轲、杨欣,还有其他志愿者,对同学们所做的工作和日常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大家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和希望。然后同学们踊跃发言,认真总结,谈感想、谈体会,对老师们提出的不足表示虚心接受、改正,同时表示回到学校后,要以亲身经历和体会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以唤起更多的大学生来参与环保,关注长江源,关注可可西里,关注藏羚羊。
8月12日早晨,同学们早早起床,整理好行李,并将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与站上的所有志愿者一起,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随着国旗、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区旗和“绿色江河”队旗的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了索站上空。
早饭后,同学们与杨欣、木马站长、扎多,还有铁十二局净水站的转站长、小周及继续留在索站工作的志愿者们一一相拥告别,然后恋恋不舍地上了车,挥手含泪离开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离开了可可西里这块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可可西里再见!
可可西里我们还会再来!!
|
|